經過10年的積累沉淀,云計算已經成為用戶構建全新基礎設施的主流架構選擇。而隨著用戶端對公有云擁抱程度的加深,云服務在落地層面也具備了一定規模。
1
云服務商競相爭奪市場紅利產業云化勢在必行
2016年以來,主流公有云服務商都在各大公開場合紛紛“秀肌肉”,除了不斷打磨基礎產品的服務能力之外,行業云解決方案能力的展示不一例外的成為各大云商爭相亮相的焦點。9月22日,2016年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2016TGPC)云端峰會在福州召開,首次正式發布物聯云,分享騰訊云整套培訓認證體系,并再次推進“云合作伙伴”計劃,通過構建全新云端生態,共享產業云化帶來的市場紅利。騰訊此舉,無疑又將產業云化提上日程。
事實上,大量中國的中小企業在云服務這一塊的需求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差異化還是多樣性,都使得很難有一個企業能夠全是自己的團隊來服務的客戶。基于此,云生態行業的發展將在基礎設施的完備程度上加速推進,從而不斷縱深垂直行業。
而要真正的將這一方案落地實施,就需要先對企業客戶的差異化需求作出相應的梳理:首先是企業轉型的需求,這是針對可能有業務上云,以及有應用的功能開發體驗等相應訴求的企業,通過上云的方式可以使得他們多樣化的訴求得以滿足。第二類是很多企業都亟需一站式的服務內容,包括像混合云,這也是給這個市場提了要求。第三個則是選擇標準,這個是中國目前大量的企業在云生態的服務需求多樣性的考量。
但出于對數據應用高可用、高可靠與安全性的追求,用戶在私有云、混合云領域的需求不斷提升,尤其在直播、游戲、金融、政務等垂直領域的需求爆發,督促云服務提供商加快在垂直行業的布局。于是乎,生態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云服務商都在生態戰略領域加緊布局,合縱連橫,深度合作。
隨著產業“互聯網+”的逐步深入,各行業對云計算的需求越來越精細化,業界對于建立行業特色云服務生態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未來,任何企業都需要應用云計算、云生態等產業力量,才能在中國經濟的大環境下良好的發展。目前來看,提供云生態服務的企業,在業務拓展側重或出發點側重上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從數據中心的資源、技術能力、合作伙伴的數量及質量、企業客戶的生態維系和關系的穩定來考慮的。而云計算和大數據是非常契合的,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背后都是云技術,這些都將會促進工業生產的發展。
可以預見,行業云一定是云商競爭的眾矢之的,而拓展垂直領域市場,除了基礎云服務能力還遠遠不夠,深諳行業需求、服務過一定規模數量的行業用戶、有知名的行業標桿案例等等一系列指標都需要達標,才能算具備了參與垂直市場的競爭能力。顯而易見,在未來云服務的市場競爭中,云基礎服務能力的比拼算一項,而云商的生態是否夠開放、是否可持續將是更加重要的一環。 |